太久沒發文,因為我又到 上海 出差去了,當然現在回到 台灣 了。

我不是攝影大師也不是攝影達人,但對於想入門的朋友,我想我可以分享我所懂的。

IMG_4009.jpg  



除非攝影是你的工作,不然輕鬆拍自己想拍的,就是很快樂的一件事,
雖然器材好壞有差別,但如果你不用心拍照,有時候反而汙辱了好器材,
只要你夠用心,小小的 DC 也可以打敗單眼 ( 我就看過 ) 。

以下是我認為一些基本需要去了解與掌握的部份:

1. 快門:快門簡單的說就是相機曝光的時間。快門也決定將物體凍結的程度 ( 這是我的語言,哈 )。有人晚上拍照,會說自己相機差,拍出來都是糊的,事實上不是這樣的,由於夜間光線不足,相機為了達到正確的曝光量,通常這時候會用較慢的快門以得到正確的曝光,較慢的快門問題就來啦,我們拍照都會有正常的呼吸,多少手都會有抖動,如果你抖動的頻率是每 1/20 秒抖一次,假設這時候的快門是 1 秒,那會有怎樣的情況呢?也就是你在快門這一秒之內晃動了 20 次 ( 我只是打個比方,數字沒那麼誇張 ),你自己晃了 20 次,還怪相機爛?所以拍照必需要注意所謂的 安全快門 ( 有些人是刻意要讓快門慢或晃動,這種例外就暫不討論 ),一般而言安全快門是 1/60 秒 ( 焦距越長,需要的安全快門越快,這裡我們只談基本的 ),再回到剛剛的問題,如果快門是 1/60 秒,你抖動頻率是 1/20 秒,快門開啟跟關閉,你只抖了 1/3 次 ( 不到 1 次,也就是還沒抖完 ),那會有晃動的問題嗎?當然就不會了,這對被拍攝的物體也是同樣的概念,當我們在拍運動中的物體時,為了能凍結影像,需要的快門也就要更快了,但有時完全凍結就缺了美感,例如你要拍在路上開的車子,但你快門快到連鋼圈都凍結了,看起來很像是停在路邊不動的車,那個動感就沒有了。所以拍照記得你想要拍的感覺,調整快門,如果以上都看不懂沒關係,記得每次拍照讓至少要保持有 1/60 秒的快門時間就對了,快門 的數值是越小越快,越大越慢。

2. 光圈:光圈是單位時間內進光量的大小,光圈越大,單位時間內的進光量越大,相對的景的細緻程度會較差,也會造成景深 ( 成像準焦的範圍 ) 越淺,一般而言拍風景多用較小的光圈,拍人像多用較大之光圈。

3. 白平衡:主要是 色溫 的變化,清晨的色溫偏藍,黃昏偏黃。我們常看到很多餐廳多是用溫暖的黃色燈泡,也看到很多人拍照就黃黃一片,整張都黃的,這樣有美感嗎?我一點也不覺得有。你可以拿一張白紙,在陽光下、或室內、或鎢絲燈下看這張紙的顏色變化,相機本身並不知道你所在的環境,所以自動白平衡的功能對白色的判定會因為不同環境而有誤判的情況產生,這時候需要你去幫忙校正,讓相機得到正確的色溫,不少相機也提供使用者自訂白平衡。

4. 曝光補償:相機會替自動/半自動( 光圈/快門先決 ) 拍照模式計算所需要的曝光量。照片偏暗,便是曝光量不足;照片偏亮,便是過度曝光;常見的誤判會發生在背景大多是白色或是黑色的時候,例如你要拍整片的白雪,本身雪是很亮的物體,相機為了怕過度曝光 ( 過曝的部份會使照片失去細節 ),所以會以較低的進光量的組合來進行拍攝,結果會使得照片偏暗,但我們要的是白雪,不是暗雪阿,這時候可以自己手動調整曝光補償,告訴相機在計算好需要的曝光量之後再幫我增加曝光量,所以背景多是白色的場景,反而增加曝光,一般以 EV 值表示,調整的量多以 1/3 為一個單位。黑色就相反,為了讓黑色的物體呈現黑色而不是亮黑,要降低 EV。

5. ISO:ISO 指的是成像的顆粒大小,越小曝光越細緻,越大越粗糙,一般在戶外有太陽多用低 ISO 拍攝,到了夜晚進光量不足的時候,又沒有腳架或閃燈,為了增加安全快門的方法就是提高 ISO 值來進行拍攝,但因夜晚光線不足,高 ISO 顆粒雜訊相對的會較高,但是你要一個晃動的影像,或是顆粒粗的影像,就讓你去選擇了。

6. 測光:相機並不知道使用者要拍的真正主體包涵了多大範圍,所以提供一些不同的測光模式,讓使用者對於要拍的主體部份有正確的測光值。有對全部區域進行測光,有對單一中央點測光,有對中央區域部份測光,選擇不同的模式會影響相機決定成像的整體測光值。簡單的說,當拍風景的時候是希望全景都是重點,就選全部區域測光,拍人像我們希望人像得到正確的曝光,就選中央點測光,對準人像的臉進行測光,以求臉部測光是正確的,不會偏暗。

以上是我覺得想學攝影基本該有的一些知識,拍到後來的重點不外乎就是構圖、光影的變化、把不要的東西不拍進來、水平‧‧‧等,多多練習、觀察、研究,多多欣賞大師的作品,創造屬於你的自然感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K. 的頭像
    C.K.

    ChikaiChan's 白雲流水

    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